篆刻与篆书—原始刻划符号 |
原始刻划符号
汉字的产生,源于原始的图画。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证明,我国文字出现很早,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,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,这些刻符具有文字的特征。郭沫若先生在《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一文中指出,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历史距今至少约有六千年,半坡彩陶上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符号,就是"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",这是"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"。
除半坡遗址陶器刻符外,在青海东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遗址也出土了类似陶文刻符,为马家窑文化;在杭州良诸遗址出土的陶文刻符,称为良诸文化;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崔遗址出土的陶文刻符,是龙山文化。还有比较接近甲骨文时代的陶文刻符,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4:31 |
浏览 (2767) |
|
篆刻与篆书—金文 |
金 文
殷商在流行甲骨文的同时,由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,产生了金文。金文,又叫钟鼎文,是指铸在铜器(或其它金属)上的文字。从商周到战国,特别是周代,是历史上青铜器鼎盛的时代,当时的青铜器很多,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,还有食器、水器等。其中,礼器以鼎为多,乐器以钟为多,故人们用钟和鼎作为一切铜器的总称,把一切铜器上的文字叫"钟鼎文"。其实,除钟、鼎以外,还有许多铜器,如依器有簋、鬲、敦、等;酒器如彝、尊、爵、角、卣、觚、斝,壶等,水器如匜、盘等等。
所以,金文就是金属器上的文字。广义上的金文,包括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时代所有金属器上的文字。狭义上仅指周代铜器上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4:55 |
浏览 (2593) |
|
书法论著 |
·笔阵图 相传由晋代卫夫人撰写论述写字笔法的著作。卫夫人,姓卫,名铄,汝阴太守李矩妻,王羲之的启蒙老师,精于楷书,在书法理论上很有造诣。书中提出七种笔画的艺术要求,总结出七种执笔的方法,六种用笔的准则如篆法要圆备,章草要飘逸,飞白要窈窕,古隶在郁拔纵横等等。书中还提出书法的"流"和"理"的问题,以及笔、砚、墨的重要性。
·十体书断 又称《书断》,唐张怀瓘著述.十体指古文、大篆、籀文、小篆、八分、隶书、章草、行书、飞白和草书。书中指出每一体的艺术特征,以"赞曰"的形式予以品评。他还提出"用笔十法",认为善书者要善于用笔、识势、裹束。用笔的要点,在蹲驭伏;识势的要点,在权变改制;裹束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02:57 |
浏览 (2509) |
|
篆刻与篆书—古文 |
古 文
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叙》中说:"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,与古文或异。"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,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。
由于古人无笔墨,于是就用竹签点漆,在竹筒上写字,称为书契文,亦叫竹简书。因竹硬漆腻,书写不流利,写出的字头粗尾细,象蝌蚪之形,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。凡是竹简漆书,都可以叫蝌蚪文,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。 古文主要是指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孝经》等等古书上的文字,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5:15 |
浏览 (2444) |
|
著名法帖 |
法帖,是指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书及其拓本。相传由宋代的《淳化阁帖》而得名,因其每卷卷首刻有"法赬"字样。后人把横形的石版或木版上摹刻的前人书迹,通称为法帖。法帖分单帖和丛帖两大类,这里仅介绍一些著名的。
·淳化秘阁法帖 简称《淳化阁帖》、《阁帖》。共十卷。宋淳化三年(992),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,命侍书学士王着编次,摹勒在枣木板上,大臣进登二府,则拓赐一本。后板毁于火。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,二至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,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,六至八卷为王羲之书,九至十卷为王献之书。王着昧于识鉴,采择未精,帖中往往真伪杂糅或错乱失序。但古人法书,多赖此以传。自此帖盛行,宋、明、清各代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00:30 |
浏览 (2625) |
|
篆刻与篆书—秦代篆书 |
秦代篆书
中国篆书发展史上,秦代是一座里程碑。秦统一中国以后,规定小篆为通用文字,开启了一个时代以一种书体为主的书法格局。
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,由金文、籀文、古文等发展而来的,是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使用的通行文字,又称"秦篆"。在大篆到小篆的过程中,秦丞相李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秦代小篆书迹,除李斯篆书刻石外,还有《东观》、《芝罘》、《碣石》等刻石。
八体书 秦代篆书,除小篆外,还规定了使用七种书体,合称八体书。一是大篆,二是小篆,三是刻符,四是虫书,五是摹印,六是署书,七是殳书,八是隶书。
诏版、权、量、瓦当文 秦代篆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5:38 |
浏览 (3273) |
|
篆刻与篆书—汉代篆书 |
汉代篆书
秦朝统治的时代不长,加上秦篆法度森严,书写缓慢,越来越不适应日益繁多的书写需要,使秦篆未能持久地以正统书体推行下去。到了汉代,因汉隶的兴起,取而代之。但汉隶流行的同时,篆书也仍在继续使用,主要用作书写碑额、治印和彝器铭文,偶尔也用来书写碑文。还用于货币、瓦当、陶瓷等物器。所以,汉代篆书分为石刻篆书、金刻篆书、瓦文篆书、砖文篆书、印文篆书、钱布篆书和写虫篆书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6:00 |
浏览 (3414) |
|
名家名作—周家柱 |

周家柱
国画系老师
广州美术馆专业画家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8:55:31 |
浏览 (3431) |
|
名家名作—李平 |

李平
工艺系老师
广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
高级工艺美术师
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
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8:54:11 |
浏览 (3530) |
|
名家名作—庞泰嵩 |

庞泰嵩
国画系老师
国家一级美术师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8:52:52 |
浏览 (3749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