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刻与篆书—古文 |
古 文
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叙》中说:"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,与古文或异。"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,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。
由于古人无笔墨,于是就用竹签点漆,在竹筒上写字,称为书契文,亦叫竹简书。因竹硬漆腻,书写不流利,写出的字头粗尾细,象蝌蚪之形,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。凡是竹简漆书,都可以叫蝌蚪文,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。 古文主要是指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孝经》等等古书上的文字,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5:15 |
浏览 (2445) |
|
篆刻与篆书—秦代篆书 |
秦代篆书
中国篆书发展史上,秦代是一座里程碑。秦统一中国以后,规定小篆为通用文字,开启了一个时代以一种书体为主的书法格局。
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,由金文、籀文、古文等发展而来的,是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使用的通行文字,又称"秦篆"。在大篆到小篆的过程中,秦丞相李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秦代小篆书迹,除李斯篆书刻石外,还有《东观》、《芝罘》、《碣石》等刻石。
八体书 秦代篆书,除小篆外,还规定了使用七种书体,合称八体书。一是大篆,二是小篆,三是刻符,四是虫书,五是摹印,六是署书,七是殳书,八是隶书。
诏版、权、量、瓦当文 秦代篆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5:38 |
浏览 (3274) |
|
篆刻与篆书—汉代篆书 |
汉代篆书
秦朝统治的时代不长,加上秦篆法度森严,书写缓慢,越来越不适应日益繁多的书写需要,使秦篆未能持久地以正统书体推行下去。到了汉代,因汉隶的兴起,取而代之。但汉隶流行的同时,篆书也仍在继续使用,主要用作书写碑额、治印和彝器铭文,偶尔也用来书写碑文。还用于货币、瓦当、陶瓷等物器。所以,汉代篆书分为石刻篆书、金刻篆书、瓦文篆书、砖文篆书、印文篆书、钱布篆书和写虫篆书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6:00 |
浏览 (3415) |
|
篆刻与篆书—现代篆书 |
现代篆书
自从清代邓石如开一代篆书风范之后,吴昌硕异军突起,为篆书的变革又作出了新的贡献,成为开启现代篆书艺术先河的一代宗师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各种艺术纷纷繁荣起来,篆书艺术在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篆书家,并且研习篆书的人越来越多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出现了很多拓展艺术形式的实践,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。出现了现代甲骨文书法、金文书法及介于各种篆法之间的篆书风格。整个篆书界呈现出一派生机的景象,且前途无量。
在现代篆书史上,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篆书家,如齐白石、罗振玉、章炳麟、王福庵、邓散木、陆维钊、容庚、金禹民、徐之谦,刘博琴等。
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6:21 |
浏览 (3146) |
|
篆刻史事—篆刻艺术 |
篆 刻 艺 术
中国篆刻艺术,源远流长。距今四、五千年前的原始刻划符号,是汉字的雏形,其书写方法是“刻”。这说明篆刻是伴随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。殷商甲骨文,大多数是直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,少部分是先书写,后锲刻出来的。两周时期的文字,多为铸字,但铸造方法是先刻制“范母”,后注入金属溶液而成。可见,三代时期文字,其书写方法主要是“刻”。只是笔产生以后,才由刻变为书,而刻则长期被印章制作的需要而继承下来,形成了以"锲刻"为表现技法的篆刻艺术。
篆刻艺术融书画、诗词和雕刻艺术于一体,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,与诗词、书法、国画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国粹,称为“诗书画印”四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6:44 |
浏览 (2126) |
|
篆刻史事—篆刻流派简介 |
篆刻流派简介
镌刻印章的艺术。一般采用篆书,先写后刻,故称篆刻。印章印文的线条不一定都追求书写的目的,但却运用汉字造型,加以错综复杂的变化,给人以丰富的美感。最古老的印章是从殷墟出土,先秦和汉魏的印章由印工镌刻,有很高的艺术成就,从元代使用青田石后,流行渐广,明清时期最为盛行,出现了许多篆刻家和流派。
篆刻流派,就是根据篆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划分的门派。
篆刻流派的产生,与书画家将印章应用于书画作品及亲自捉刀入石的尝试有关。宋、元、明初的一些书画家因创作书画作品的需要而提刀入印,虽然他们没形成独自风格,不成流派,但是篆刻流派的产生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7:22 |
浏览 (2437) |
|
篆刻史事—明清的篆刻和印章 |
明清的篆刻和印章
明代篆刻成为士大夫重要的艺术活动。著名的篆刻家有文彭、何震,他们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成就,力图在印章上表现出丰富的意境,使方寸之地,气象万千。文彭风格稳练,何震笔势端重,成为徽派的创始人,后世往往以"文何"并称。明代还出现《续学古编》等著名的篆刻论著。清代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盛行,人们对古代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,篆刻艺术从清代中叶开始,进入繁荣时期。丁敬用涩刀仿汉印,朴实中不失灵秀,影响所及,形成浙派。邓石如把对篆书的理解运用在篆刻中,刚健婀娜。其后的艺术家多兼取两派之长,并从更广阔的范围内(如权量、诏版、瓦当、泉布文字)取得借鉴,形成了清代后期篆刻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7:52 |
浏览 (2088) |
|
篆刻史事—印 章 |
印 章
又称图章。先秦的印章称"玺",文字为篆书,奇特多变,结构自由。秦以后渐趋规整,到汉代结构方平正直,布局严谨,称为"缪篆"。汉印有铸印和凿印两种,前者用金属熔铸而成,后者是在制好的印坯上刻凿。铸印凝重,凿印生动。汉印多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。点画凸出的称为朱文印,点画凹下的称为白文印。汉印大多为白文印。魏晋时期的印章多承袭汉风,但水平远逊于汉印。此后印章艺术渐趋衰微。直到元代王冕首创用花乳石(青田石之类)篆刻,因便于流行,才为篆刻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。
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8:14 |
浏览 (2311) |
|
篆刻史事—峄山刻石 |
峄山刻石
俗称《峄山牌》。秦始皇二十八年,东巡登峄山(山东峄县,今山东邹县东南),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,为始皇刻石之始。前为始皇诏,计一百四十四字,"皇帝曰"以下为二世诏,计七十九字,字略小。二世诏刻于二世元年。小篆,李斯手笔。石已佚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8:36 |
浏览 (2960) |
|
篆刻史事—泰山刻石 |
泰山刻石
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泰山,丞相李斯颂秦德而立。石高四尺,椭形,四周宽窄不等。铭文四面环刻,共二十二行计二百二十三字(含"大夫"合文)。三百为始皇诏,一百为二世元年诏与从臣姓名。字体为小篆,传为李斯手笔。书法园润宛遒,严谨工整,是秦篆的典型代表,历代对其评论很高,誉为"天下第一碑"。刻石全文为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收录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8:55 |
浏览 (2149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