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刻知识—用刀法(一) |
用刀法
用刀法,简称刀法,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锲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。篆刻是书法与刀法相结合的艺术,刀法与书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。刀法不仅可以表现书法的笔意,并能充分表现出线条的"金石味",比书法又多涵许多艺术内容,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艺术价值所在。因此,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内容。不论章法再巧妙,如果不通过刀法的配合,是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。
篆刻刀法包括执刀、运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,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。在完成章法之后,就要依靠刀法来完成篆刻作品的艺术创造,刀法是最后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。它可以充满意趣地表现篆法的结构美和书写美,也表现了刻刀在不同印材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13:45:35 |
浏览 (5991) |
|
篆刻知识— 刀法训练 |
刀法训练
一、直线镌刻的训练 直线的镌刻是篆刻的主要刀法内容,必须多下功夫练习直线的镌刻。直线在印文中可表现横画和竖画,而横画和竖画是篆刻文字的主要笔画。因此,直线镌刻的练习就显得十分重要。直线的刻法有单刀刻法和双刀刻法。
单刀直线练习宜先用二厘米以上的石章。练习线条的长度,应长于实际印章中的线条。如果实际应用的印章为一点五厘米,印文由四字组成,那么一般印文的线长最多只有零点八厘米左右。因此,只要具备了刻二厘米以上线条的能力,那么刻实际印文的短线条就不会感到困难了。单刀直线练习时,所刻的线条应与石章的边线平行或垂直。这样平行地刻下去,印石的利用率比较高,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13:35:08 |
浏览 (5452) |
|
篆刻知识—刀法应用 |
刀法应用
刻印时,多以左手握印(也可纳入印床),右手执刀,其运刀方向不变,或迎面向里,或由右向左。需要调转方向时,且转动印章,而不是调转刀的方向。印文笔画的纵横、交错、转折、方圆等都是靠左手转石就刀而成。
在掌握了刀法的基本知识后,就要运用刀法进行治印,进行实践。运刀时要运全身力气于腕指间,稳健、准确、果断地按预定方向而奋力冲、切进刀,达到以刀为笔,随意挥洒的铁笔书法境地。将刀法运用于实际的印文镌刻中去,并且要练习用各种刀法镌刻各种特点的印文。下面有五种基本的刀法应用,可逐步进行练习,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各种刀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特征的印文。
一、双刀刻白文竖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12:05:31 |
浏览 (5299) |
|
篆刻知识—刀法弊病 |
刀法弊病
初学篆刻者容易出现一些刀法上的弊病,必须引起重视,若不注意,起步不正,后患无穷。常见初学者易出现的弊病如下:
一、钉头鼠尾 这是初学者最常见的现象之一,主要是由于奏刀不稳,刻刀入石时用力过猛,入石太深,一下子就留下很重的刀痕。然而行刀和收刀时又腕力不足,或缺少胆略,虎头蛇尾。所以产生起刀处的线条过于粗重,而行刀、收刀的地方线条又过于纤细的结果。也有的因为入石时用力过于轻,而行刀也轻,却在收刀时不能控制用力,猛刻而形成收刀处笔画过粗,都是用力不均的结果。
二、粗细失调 这也是行刀不稳,一会儿重一会儿轻,产生的线痕时粗时细,缺少整体感。所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12:01:05 |
浏览 (11442) |
|
篆刻与篆书—大篆 |
大 篆
大篆包括两种含义:广义包括金文和先秦刻石文字;狭义专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书体,以《石鼓文》为其典型代表。这里所讲的大篆,是指狭义,在此主要讲石鼓文的特点。
石鼓文比金文规范、严正,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,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。传说在石鼓文之前,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,著有大篆十五篇,故大篆又称"籀文"。大篆留传后世,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,除石鼓文以外,还有《秦诅楚文》等。
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1:18 |
浏览 (4777) |
|
篆刻与篆书—篆书 |
篆 书
篆书包括甲骨文、金文(青铜器铭文)、战国简牍文字与秦代统一中国后创制的小篆。殷墟甲骨文与其同时的金文相比,由于刻写曲线不太方便,多数笔画尽力趋向平直,因而形成与这一时期的金文有所不同的风格。商代与西周前期古拙茂朴,不太规整,西周中期,铭文排列趋于整齐,显示了书写技巧的进步,但也带来了装饰化的倾向,战国时期的金文精致工巧,成为一种装饰手段。战国简牍、盟书所保存的墨迹显示了熟练的书写技巧。秦代的小篆,线条均匀,结构方正,仍然是战国装饰风格的延续,它与当时通行的手写体(早期隶书)距离很远,因此在秦代灭亡后影响甚微。从汉代至明代,篆书作品数量很少。清代由于考据学的盛行,人们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19:20 |
浏览 (2367) |
|
篆刻与篆书 |
篆刻与篆书
文字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之一。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,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使用到今的表意文字。一个汉字,就有一个独立的形体、音节和意义,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艺术形式--书法和篆刻。篆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,是篆刻艺术的基础。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09:54 |
浏览 (2952) |
|
篆刻与篆书—篆书的演变 |
篆书的演变
“篆书”一词,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狭义是指籀文和小篆;广义是指小篆及以前所有的古文字,即包括原始刻划符号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(籀文)、春秋战国各国文字、古文和秦代小篆,以及诏版、权量、兵器、印符、瓦当、玺印、钱币文字,还有汉代及以后碑石上的篆额文字等等。"篆"就是圆转之意,这说明篆书的特点是圆润细腻和古朴浑厚。在篆书发展史上,秦小篆是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。秦篆以前的篆书,因历史过程漫长而复杂,故形体种类名目繁多,风格各异虽然不易掌握,却是现代艺术创意的催化剂,为艺术的多样化给予广阔的启迪。
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4:06 |
浏览 (2463) |
|
篆刻与篆书—原始刻划符号 |
原始刻划符号
汉字的产生,源于原始的图画。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证明,我国文字出现很早,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,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,这些刻符具有文字的特征。郭沫若先生在《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一文中指出,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历史距今至少约有六千年,半坡彩陶上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符号,就是"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",这是"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"。
除半坡遗址陶器刻符外,在青海东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遗址也出土了类似陶文刻符,为马家窑文化;在杭州良诸遗址出土的陶文刻符,称为良诸文化;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崔遗址出土的陶文刻符,是龙山文化。还有比较接近甲骨文时代的陶文刻符,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4:31 |
浏览 (2768) |
|
篆刻与篆书—金文 |
金 文
殷商在流行甲骨文的同时,由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,产生了金文。金文,又叫钟鼎文,是指铸在铜器(或其它金属)上的文字。从商周到战国,特别是周代,是历史上青铜器鼎盛的时代,当时的青铜器很多,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,还有食器、水器等。其中,礼器以鼎为多,乐器以钟为多,故人们用钟和鼎作为一切铜器的总称,把一切铜器上的文字叫"钟鼎文"。其实,除钟、鼎以外,还有许多铜器,如依器有簋、鬲、敦、等;酒器如彝、尊、爵、角、卣、觚、斝,壶等,水器如匜、盘等等。
所以,金文就是金属器上的文字。广义上的金文,包括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时代所有金属器上的文字。狭义上仅指周代铜器上...... |
阅读全文>> |
2008-01-29 09:24:55 |
浏览 (2594) |
|